2023年经济这么干(3)| 以促进消费为着力点充分挖掘内需潜力
2023-03-29 12:01:40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片来源/摄图网


(资料图)

核心

观点

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为目标,按照实现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增强消费能力、提高消费意愿、提振消费信心、强化政策引导,充分挖掘扩大内需潜力。

姜雪

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扩大内需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是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主动选择,也是应对国际环境深刻变化的必然要求。消费是扩大内需的关键,对经济增长具有持久拉动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为此,应尽快推动受疫情冲击影响较为严重的消费品类回到正常增长轨道,以促进消费为主要着力点,充分挖掘扩大内需潜力。

我国消费市场具有强劲韧性

经过三年疫情,我国消费市场受冲击较大,特别是聚集性、接触性消费受限。居民消费意愿也在下降,不敢消费、不愿消费问题比较突出。但总体来看,我国消费市场仍然具有强劲韧性,近两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45.6%,较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1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疫情催生的一些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和新理念对消费市场具有持久带动力。

疫情对消费市场的负面冲击是短暂的。相较于其他经济活动,疫情对消费的冲击是最直接的,尤其是一些服务类消费场景受限。疫情反复,消费也一度出现“断崖式”下跌。但疫情防控政策的平稳转换,为消费市场恢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利于对冲消费下行的影响,疫情对消费市场的负面冲击表现出明显的短期性。在必需类消费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与社交和出行相关的各类消费正在加快恢复。今年1—2月,服装类、化妆品类等与出行密切相关的商品消费增速分别为5.4%和3.8%,表现出较好的恢复势头。春节期间,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3.1%。截至3月23日,今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达150亿元,为去年同期的1.13倍,2019年同期的86%。

我国消费规模扩大、结构优化是长期的。我国拥有14多亿人口,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构成扩大内需的有力条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3万美元,不仅稳居世界第二大消费品市场,也是全球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当前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不到60%,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从居民消费结构看,我国正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品质型消费优化升级,从“有没有”到“优不优”转变的趋势从未改变,高品质、多样化、多元化消费需求特征更加明显。无论在住行用等大宗消费领域,还是在文化、健康、娱乐等新兴服务消费领域,居民都有较强的潜在需求。2022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3.19亿辆,较美国多0.36亿辆,汽车保有量稳居世界第一。其中千人汽车保有量达226辆,较2002年增长了13倍。居民用于交通出行、教育、医疗服务等消费快速增长,2022年前三季度,居民消费支出中服务消费占比为52.3%,较2018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

消费新热点迸发新活力是持久的。疫情叠加技术创新与应用,催生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蓬勃发展,持续迸发新活力,为扩大消费持续增长提供强劲动力,不仅为释放消费潜力、稳定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也已经成为拉动内需的新动能。我国已经连续10年保持全球最大网络零售市场地位。线上消费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消费的时间和空间边界,有效弥补了线下消费受疫情限制的不足。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67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其中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8.45亿人,占总体网民的比重接近80%。“互联网+服务”等线上消费快速发展,截至2022年12月,我国互联网医疗、线上健身用户规模均超过3.5亿人,占总体网民的比重分别为34%和35.6%。

当前消费领域

仍存在的主要问题

今年,各地积极推动消费市场有序恢复,消费市场加快回暖,消费潜力不断被激发,但消费市场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居民收入增长对消费增长的支撑力有待提升。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受疫情冲击,居民收入增速放缓明显,尤其是作为消费升级和消费规模扩大主力群体的中低收入群众,收入增长明显滞后,消费能力提升受限。2022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2.9%,较GDP增速慢0.1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增速连续5年低于经济增速。从收入五等分数据看,2022年,20%低收入户可支配收入增速仅为3.2%,在收入五等分分组中,连续两年保持最低增速,20%中等偏下收入户和20%中等收入户的收入增速也明显低于中等偏上和高收入户的收入增速。另外,我国经济增长转化为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偏低,制约消费能力提高。按照家庭调查口径,2022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之比为43%,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也较疫前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二是供给体系对消费需求的匹配程度有待提高。相对于居民日趋品质化、多样化和服务化的消费升级需求,国内供给仍然较普遍存在低端过剩和高端供给不足的结构性问题。尤其是服务消费领域,普遍存在着供给不足和质量不高的问题。如家政服务领域门槛低、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一直困扰消费者。养老服务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非基本养老服务供给明显不足。从假日经济看,由于灵活休假制度仍在探索中,造成大量景区集中式、“井喷式”消费现象,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不高,影响了旅游体验,也不利于旅游需求的释放。

三是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尤其是农村消费市场,市场秩序不规范、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消费者缺乏合理高效的权益诉求渠道等问题时有发生。与技术创新应用相关的一些新型消费具有跨领域融合发展的特点,与现有监管模式存在一定差距,或者处于“三不管”状态,或者处于“争着管”的多重监管状态。此外,目前以商品消费为主的消费统计体系难以适应服务消费升级发展的趋势,以限额以上为主的统计分类导致消费统计难以全面反映消费需求的实际情况。另外,一些地区对汽车等大宗消费品的限购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消费潜力的释放。

以促进消费为着力点

充分挖掘内需潜力

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为目标,按照实现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增强消费能力、提高消费意愿、提振消费信心、强化政策引导,充分挖掘扩大内需潜力。

一是要增强消费能力。疫情对部分市场主体和中低收入群众的收入带来较大冲击,而工资性收入是拉动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源。应继续提升针对中小微企业的“助小扶弱”政策力度,通过减税、补贴等直接和间接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和对就业的吸纳能力。继续开展重点群体增收计划,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快速增长计划。针对专业技术人员,应切实落实体现绩效激励效应的收入形成机制。继续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减轻工薪阶层负担;探索将个人所得税免征额与物价变化和居民收入水平增速挂钩进行动态调整,提升中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

二是要提高消费意愿。通过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提升消费质量、优化消费环境,提升消费者体验感和满意度,为提高消费意愿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以质量提升和品牌强化为重点,完善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和完善高效率、低成本、服务优的物流体系,为线下人员流动或聚集提供便利。加强对相关市场主体的支持,有效应对旅游等服务性消费短期快速恢复带来的人员拥挤等各种问题。加大对农村消费市场回暖的扶持力度,优化集贸市场、超市、购物中心等农村商贸流通体系。优化假日制度设计和调休制度,充分释放国内假日消费潜力。

三是要提振消费信心。加强基本民生保障,提振居民消费信心,让居民敢消费。住房、教育、医疗是居民消费支出的最大顾虑,通过继续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加快提升教育资源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等,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四是要加强政策引导。通过增加补贴、发放消费券、合理增加消费信贷、优化限购措施等政策促进消费,减轻居民消费负担。如,在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汽车等大宗消费方面,通过优化限购政策、增加税收优惠、厂家和经销商促销、发放汽车消费券等方式拓展消费空间,释放汽车消费需求,促进汽车梯次消费、循环消费。完善二手车配套服务,提高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为消费者提供二手车交易、纳税、登记、保险等“一站式”服务,积极探索线上二手车交易市场模式。推动新能源汽车、二手车下乡,促进汽车顺畅流通。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总 监 制丨王辉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见 习 编 辑丨邹 朵

标签:

最后一页
环球速递!什么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_什么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精彩推荐

资讯News

  • 聚焦Policy